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巡视办)课题组: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17 13:34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干部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加强新时代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财政部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党和国家财政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干部人才工作,加大交流培养力度,探索形成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机制,为财政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讲政治、善管理、专业强、作风优的复合型财经干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并多次对干部培养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培养目标方面,强调要打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出了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任务。能力素质方面,强调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成为复合型干部,要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干部,提出了干部应当具备的“八项本领”、“七种能力”。选人视野方面,强调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专业化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培养节奏方面,强调要辩证把握年轻干部使用快慢关系,必要的台阶资历是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但讲台阶不能抠台阶,论资历不能唯资历。培养路径方面,强调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不能预设晋升路线图,明确指出跨领域交流是培养复合型领导干部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机制的内涵及模式
(一)基本内涵。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财政部党组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交流任职、挂职借调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财经干部人才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流动,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提升财经干部人才政治、管理、专业等能力素质的系统性制度安排。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机制的培养范围覆盖全国财政系统所有干部,培养对象主要包括:财经领导人才、财经专家人才、财经国际人才、财经储备人才等。
(二)主要模式。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跨岗位业务的螺旋式培养,在加强财政部三支队伍干部人才交流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财政系统各单位之间的干部人才交流培养。二是跨层级地域的螺旋式培养,推动财经干部人才在上中下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三是跨身份关系的螺旋式培养,灵活运用调任转任、挂职借调和以干代训等方式,在改变或不改变干部隶属关系前提下,促进财经干部人才交流培养。
财政部运用螺旋式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把准螺旋式培养的正确方向。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部党组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立全国财政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强化对财政系统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财政部党组管理的干部职务职级名称表》,健全完善一系列制度,强化部党组对干部人事工作的统筹管理。二是从严从实把好政治关。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建立“1+2+N”工作机制,即1个主渠道,定期集中开展政治素质考察;2个结合,结合选拔任用工作、考核工作考察干部政治表现;N个子渠道,包括开展干部人事调研、听取周边同事和服务对象意见等。建立完善政治素质“四色”预警机制,“一单位一册”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三是突出事业为上。聚焦服务中心工作,把基层艰苦地区、重大专项工作等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建立完善综合分析比选机制,坚持先定规则后考虑人选,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力求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二)加强工作统筹,持续拓宽螺旋式培养的视野渠道。一是加强干部人才资源统筹。坚持五湖四海、放眼各个领域,扎实推进“一库两池一室”建设,推动财政部三支队伍与财政系统、基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干部人才交流。创新干部人才招录引进方式,探索实施“全国知名高校实习生计划”,注重从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引进优秀人才。二是加强培养渠道统筹。制定实施《财政部年轻干部交流培养工作方案》,系统开展3类10项交流培养工作。在财政部内部,畅通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推动综合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在财政系统,推进财政部与财政厅(局)之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锻炼。三是加强工作链条统筹。推动螺旋式培养从单纯偏重“选”向一体推进“选育管用”转变,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为重点,统筹推进“五大体系”建设,先后制定或修订干部人事制度规定100余项,基本建立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三)注重精准科学,优化完善螺旋式培养的方法路径。一是加强分析研判。深入推进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接触干部工作,拓宽了解干部渠道、畅通干部表达诉求渠道,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全面分析队伍结构、班子运行、人才储备、动态变化、形势任务等,及时更新干部人事工作“数据库”,促进精准科学选用干部。二是优化成长路径。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围绕服务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选派优秀干部,把大战大考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健全完善“初任培训+岗位锻炼+基层锻炼”递进式培养体系,建立新入职干部结对帮带工作机制。三是适时选拔使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总结提炼“五个坚持”干部工作理念,坚持党管干部、坚持事业为上、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从严管理、坚持公道正派。优化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三三制”干部工作法,以“调研三渠道”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以“酝酿三步骤”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以“决策三把关”提升用人质量、防止“带病提拔”。结合财政事业发展需要,着力选优配强“一把手”,配齐配强班子副职,大力发掘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建设讲政治、专业强、重实干、促发展、守纪律的领导班子。
(四)健全制度机制,着力强化螺旋式培养的有效保障。一是强化跟踪培养。制定实施全国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编写实战化培训教材,打造精品培训班次,聚焦财政中心工作开展专业能力培训。研究建立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档案,实施定期考核,全面了解掌握干部人才在螺旋式培养中的表现情况。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创新推动内部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融合发展,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落实全面从严管理要求,以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为重点,着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关爱,主动了解关注干部在螺旋式培养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工作动态,认真听取干部对交流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思想困惑,深入谈心谈话,做好正面引导,提升干部的政治站位和境界格局;针对工作难题,讲经验、指路子、教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实践情况看,运用螺旋式培养机制需重点防范以下潜在风险:一是防止精准度不高、责任主体不明、跟踪配套制度不全等。干部人才所处的主客观环境有所不同,要防止用一种培养模式固化套用、出现靶向性不强等问题。螺旋式培养机制的不同环节涉及不同责任主体,部分环节还存在多个管理主体,要防止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管理“挂空档”的情况。二是防止与短期绩效主义结合,导致出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等现象,影响事业发展。目前,干部任用中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绩效主义,部分干部人才为了显绩而放弃潜绩,甚至出现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等问题。三是防止为交流而交流,不能很好地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螺旋式培养机制要兼顾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个人成长,防止出现培养和使用脱节,避免培养时不考虑使用问题,采取一些低效的培养举措;需要干部人才时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人选,进而出现急用现找问题,对事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有关政策建议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顶层设计,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加强部党组对螺旋式培养工作的统一领导,在政策制定、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监督等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二是完善干部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全面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精准识别财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研究制定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长期规划。三是健全干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探索建立“1+4+N”螺旋式培养机制,“1”是适时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的意见;“4”是针对财经领导、财经专家、财经国际、财经储备4类人才的特点,制定螺旋式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N”是配套建立螺旋式培养的政治把关、选拔使用、管理监督、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
(二)坚持全链条全周期理念,突出关键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培养机制。一是梳理人岗资源,精准人岗匹配。研究确定螺旋式培养对象范围,分层分类建立优秀干部名单,将公认度高、具有培养潜力的纳入螺旋式培养范围。丰富螺旋式培养岗位资源,研究建立核心职能、重要单位、重点岗位工作清单,积极争取设立财经参赞等关键岗位,加大向国际组织推荐干部人才工作力度。二是完善跟踪考评,抓实培养效果。深入推进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接触干部工作,全面了解干部人才在螺旋式培养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全面推进政治素质考核、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有效发挥各种考核机制的叠加效力。三是加强管理监督,严守底线红线。健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机制,对于刚进入交流岗位的干部,要多与其沟通谈话,推动其明晰岗位风险点并制定防范措施;对于逐渐熟悉新岗位的干部,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聚焦重点人才,运用螺旋式培养机制服务事业大局。一是加强财经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递进式历练,有计划地让干部在综合管理岗位和业务岗位之间切换,加大部机关、监管局、部属单位“三支队伍”之间的干部交流,适时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注重安排领导干部到任务艰巨、问题突出、矛盾集中的吃劲岗位锻炼,加大选派司处级干部赴地方党政领导岗位挂职任职力度。二是加强财经专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运用螺旋式机制推进干部专业结构从以财经类为主向政治类、法律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多领域转变。注重柔性引才用才,紧扣财政事业发展需求,搭建“政校”、“政研”、“政企”育才引才联动平台,注重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属单位选调专业人才。三是加强财经国际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国际组织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有针对性地组织和推荐人才到国内涉外部门交流锻炼、到国际组织岗位任职,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四是加强财经储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定进人计划和岗位设置,重点面向“双一流”高校开展“人才引流”计划;进一步扩大“知名高校实习生计划”合作高校范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财政事业。有效发挥财政人才库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覆盖各级财政部门的总分结合、上下贯通的财政人才库。
(四)坚持系统务实管用要求,抓好组织实施,提升螺旋式培养机制的综合效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各单位领导班子,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各层级干部人才选拔、培养、管理、监督等工作,分类分级制定螺旋式培养方案,科学精准做好各项培养工作。各单位持续加强沟通协调,推进顶层设计、人才筛选、跟踪管理、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协同衔接、取得实效。二是科学统筹谋划。针对性制定螺旋式培养方案,坚决防止“派非所需”或因干部频繁更替产生“短期政绩行为”。探索开展先行先试,先从局部、小批量做起,注重实效、淡化标签,不搞“运动式”、“镀金式”培养,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机制。三是加强制度评估。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会同相关单位及第三方定期对螺旋式培养干部人才工作开展评价。结合对财经干部人才螺旋式培养的跟踪分析,及时评估螺旋式培养制度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不衔接、有风险隐患等问题的,及时查缺补漏、改进完善。






